最近新上映的电视剧贵盈配资,有一部《我叫张思德》的让人印象比较深刻。习惯了看诸多开国将帅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这一部反映革命军队中普通一名士兵的故事,倒让人眼前一亮。
事实上,早在2004年,就有一部反映张思德生平事迹的电影上映,这次电视剧也让我们对这个战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纵观张思德一生,从1933年参加红军,到1944年在安塞牺牲,前后十一年,他干的最大的官不过就是个班长,相比于那些革命先烈以及开国将军轰轰烈烈的事迹,他十分平常。
可就是这样一个平常的人,在他去世后,却引起了轰动。
1944年9月8日,在延安枣园沟的操场上,举办了张思德追悼会,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备团1000多人出席追悼会,毛主席不仅亲自出席并亲笔题写挽联,还发表了悼词讲话。
这篇悼词后来被收录进《毛泽东选集》里,名字就叫做《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不仅仅是对张思德一生最高的概括,同样也是毛主席一生的追求。
毫无疑问,张思德只是一名平凡的战士。
据不少张思德当年的老战友回忆,张思德这个人平常看上去,仿佛很木讷,什么苦活累活都往自己身上揽,但他其实很内秀,十分的聪明,打仗时也爱动脑筋,作战很勇敢。
当年参加红军后,张思德曾开创一个记录,即在战斗中一个人就夺得了敌人两挺机关枪。
也正因为作战十分勇猛,张思德多次负伤,后来抗战爆发后,他没能如愿和战友们一起踏上战场,而是被分配到了后方警卫连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当副班长,当时凡是留在荣誉军人学校的,大多都是老弱病残。
张思德虽然不是老弱,但他是病残。
尽管张思德自己也是需要照顾的对象,但他却时时刻刻想着照顾别人。

当年红四方面军长征,因为缺少粮食,不得不拿野菜当饭,但多数野菜其实并不能拿来吃,甚至还是有剧毒,因此当时军中发起了“尝百草”的运动。
那时候,张思德在“尝百草”的活动中,总是抢在前头。见到一种草,他总是首先尝一尝,“尝百草”可不是尝尝那么简单,昔神农氏尝百草,最后吃到了断肠草殒命,当年红军吃野草,也是随时会要了命的。
后来到了延安,张思德也把这个习惯带到了延安。
张思德所在的通信班因为要去各处送信,工作量特别大,因此战士们饭量也特别大,可当时延安生活条件又特别困难,粮食不够吃,为了能省下粮食,让战士们多吃一些,张思德往往只吃一半就找借口去打水跑开。
后来战士们发现张思德故意找借口离开贵盈配资,一次吃饭时故意抢先一步拎走水桶,并趁他不注意塞给他几个半黑的馒头,张思德注意到了这一点,故意吃饭的时候细嚼慢咽,等所有人吃得差不多了,就把碗里的馒头塞回盆里。
可张思德的举动又被战士们发现,大家拉住他,张思德没办法,只好把馒头一分为十二,让所有战士们都和自己一起吃,才平息了风波。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中央机关的大生产运动到安塞县,同年7月进入安塞山中烧炭,同年9月某天,在一次雨后,张思德所在的炭窑发生崩塌,关键时候张思德把战士一把推出了窑洞,自己壮烈牺牲。
张思德牺牲时年仅29岁。
2018年9月,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印刷全军英模挂像,张思德位列其中,与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林俊德、张超等英模并列。
也因为毛主席的那篇文章,张思德后来同“为人民服务”那五个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直到今天,“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

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当天晚上他接到了通知,说毛主席要在卧室与他见面。
尼克松表面上平静,心里其实很不高兴,他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接待的规格无论如何也应该高一些才对。带着这股子怨气,尼克松与毛主席见了面。
事后基辛格劝他:
“总统先生,您要是觉得接待规格低了,我可以向中国礼宾司提出建议,不过我建议您最好不要这么做,因为毛主席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人。如果您细心一点,您会发现毛主席的裤子上有数个大小不一的补丁,那条藏青色的裤子,毛主席穿了整整5年,这些我也是近期才知道。”
尼克松听了以后大感意外,对他来说,毛主席作为中国的领袖,无论如何也不该如此寒酸。
后来两人第二次会面,尼克松没有问毛主席,你的裤子上为什么有补丁,而是换了一个委婉的问法:
“主席先生,您有什么特长?”
毛主席哈哈一笑:
“为人民服务,就是我的特长。”
临走前贵盈配资,尼克松深深地鞠了一躬,以表示对毛主席的尊重。
毛主席在参加革命前,就已经注意到了人民的苦难,后来他参加革命以后,也把服务于人民这一思想贯彻始终,当时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

1927年9月,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当时就给部队定下了三项纪律: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
到1928年初的时候,毛主席又加上了六项注意:
“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此后无数年岁月里,随着逐渐完善,形成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后来成为了人民军队之基。
1929年以后随着红军以及党组织中加入了不少大量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队伍出现极端民主化的问题。当时,大多数人都重军事而轻政治,不重视根据地的建设,流寇思想很重,军阀主义在军中有抬头的风险。
毛主席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古田会议上,专门强调,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个军队必须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领导,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工具。
古田会议改变了军队自古以来拥有的暴力属性,这才有了后来所向无敌的人民军队。
毛主席把人民群众的问题看成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他要求所有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
“到哪个地方就和哪个地方的人民打成一片,为老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此,毛主席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比如,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有些人高高在上,官位很大,称首长,好像老百姓都拥护他,其实这不能说明问题,要看最后的盖棺论定,要看开追悼会那一天老百姓落不落泪。有些干部死了,我看老百姓就不见得落泪,他是自封的群众领袖。因为你做了官,老百姓不得不和你打交道,其实公事一办完,人家就掉头而去,不大理睬你了。”

1939年,时任安边、定边、靖边警备区司令员一次到延安去开会,途中遇到大雨,想要在老乡家里借宿,但老乡说什么也不愿意,后来还是贺晋年一再请求,老乡才同意他。
贺晋年后来将此事反应给毛主席,毛主席却很能看得开:
“我看,这是个好事情嘛!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敢不让你这个司令员住,说明你是人民的军队,若是国民党军队的司令来了,老百姓敢不让你住?只有老百姓把你看成是自己的军队,和你一条心,这样你才能打胜仗,这是多好的事情啊!”
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小礼堂开联席会议,时任延川县代县长的李彩云不幸遭雷击身亡,当时有个农妇借机发泄不满:
“老天爷不开眼,雷劈死了县上的干部。雷公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
事发以后边区有人建议将这个农妇抓起来审问,但被毛主席制止,毛主席认为老百姓既然骂了,说明是自己工作做得不到位,于是专门派人去调查,原来是当年征粮的任务过重,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后来毛主席特意指示,减少征粮任务,同时在边区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也正是在毛主席身体力行下,边区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但却富有生气。
1944年,有老百姓针对个别部队违反纪律的问题给军分区司令员提意见,毛主席后来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
“这是天大的好事!那个老乡很有觉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老百姓受官府的气,受当兵的欺负,他们敢怒不敢言。现在这个老乡敢向我们分区司令员提意见,敢批评这位“长官”,你们看这有多好!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化!”
毛主席曾对贺子珍说过自己一生只有三种情况下落泪,第一种就是听不得穷人的哭声,看见他们受苦。

对毛主席来说,让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有尊严的活着就是他最大的成就。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们国家就致力于兴修水利,就是为了让老百姓不再饿肚子。
毛主席不光是强调为人民服务,还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4年10月答记者采访)
六十年代初经济困难期间,毛主席曾派卫士到老家调研,后来有个卫士回来,给了毛主席一个掺着大量粗糠皮的馒头,说老百姓就吃这个,毛主席看后当场难过的掉眼泪,后来干脆自己也不吃肉了,以至于营养不良,脚肿的连鞋也穿不上。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当地群众大量伤亡,当时毛主席尚在病中,他从文件上看到了这一消息后,毛主席再一次难过的留下眼泪。
毛主席身边医疗组成员王新德回忆:
“当秘书报告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主席哭了——我第一次亲见主席嚎啕大哭。”
诚然,毛主席这一生遭受到的苦难很多,但他为自己流泪很少,很多时候他都是因为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好,他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而落泪。
方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