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初六,被称为"天贶节""晒衣节"微配资,这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民俗冷知识。
此外,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还有一个更温情的名字——回娘家节。老话说"六月六,请姑姑",说的便是如此。
那么,六月初六为什么叫回娘家节呢?具体都是什么讲究?为什么要在六月六这一天回娘家呢?有什么说法?一起来来看看吧!
一、六月初六“姑姑节”农历六月初六,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一天,老百姓的家里非常热闹,会请已经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为此,这个节日也被称为“姑姑节”。
展开剩余82%话说这一节日在陕北地区最具有画面感。这一天,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时,都会先好好梳妆打扮一番,一如民间唱道“梳油头,戴翠花,红绸袄子绿背褡”。
以现代人的审美来看,红缎子袄配着绿绸子背心,可能多少有些“土味”。不过在那个年代,却是潮流,更是传统!
二、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回娘家呢?这个被称为“姑姑节”的节日,话说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场未遂的刺杀。
春秋那会儿,晋国宰相狐偃仗着功劳大,尾巴翘到天上。他亲家赵衰看不惯,好言劝了几句反倒被当众数落,老头儿活活气死了。
赵衰的儿子憋着火微配资,盘算着如何给父亲报仇。
这年赶上饥荒,狐偃出京放粮,临走前给家人留话:"六月六日赶回家过生日!"女婿得知这一消息,决定六月六日刺杀岳父狐偃。
狐偃的女儿知道后陷入两难,最终选择提前回娘家告密。女婿知道事情败露,觉都睡不着,整天惶惶不可终日。
然而,六月初六清早,狐偃却反常地来请女婿。到了府上,更是将小两口请上了主桌,随后自己端起酒碗就道歉:
“目睹饥荒方知错,女婿杀我乃义举。女儿救父是孝道,今日当拜谢!”大致意思是今年出去放粮,眼瞅着老百姓快要饿死,我这才惊醒——这些年我仗着官大,净干些缺德事儿!贤婿要砍我这老骨头,手段是狠了点,可话又说回来,他要替老丈人报仇、替百姓出气,这理儿我认!闺女偷偷报信救我,是孝顺孩子!理应受我一拜。希望贤婿看在我的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
说着就要给晚辈磕头。满堂宾客都看傻了,小两口扑通跪下认错。
打这以后,狐偃真心改过,每逢六月初六这一天,都设宴请回女儿女婿。老百姓有样学样,争相效仿,借此希望能够免灾去难,讨得吉利。
后来,慢慢地六月六就成了"回娘家节"——管他灾不灾的,借着由头让出嫁的姑娘回门,翁婿喝顿酒,啥恩怨都化了!应个消气解怨、
如今,千年流转,"六月六"的习俗,一直延续,成为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和亲情传递。
抛开千年传说不谈,农历六月六回娘家,还与中国的传统农耕农事活动相关。
农历六月初六,正值北方小麦收割完毕、南方稻谷抽穗的农闲时节。此时新麦归仓,农人暂别田间劳作,有了探亲的闲暇。晋南地区流传“六月六,走罢麦”的民谚,说的便是此象。
在这一天,娘家人会用新麦面粉,蒸制月牙形馍馍,顺便把嫁出去的姑娘喊回来聚聚,分享丰收的喜悦,也表达对亲情的重视。
在我国,农耕社会以家庭为单位,六月六的团聚既是犒劳半年的辛劳,也是为下半年农事蓄力。新麦制成的食物,成为连接亲情与土地的纽带。
如今,在一些地方,农历六月初六,还有送“六色礼”(肉、鱼、点心……)的说法,有的女婿则拎着六斤肉、六条鱼回娘家门,图个“六六大顺”。
而在过去,一般嫁出的女儿回娘家,往往背着孩子、挑着鸭子和礼品回娘家。
你的家乡,又有哪些习俗和讲究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徐杰舜,汉族风俗志,云南美术出版社微配资,2021
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方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