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业和搞产品营销的人,尤其那些深谙销售心理学的专家,都深知一个产品因为产地名称而引发的误解,往往会严重影响其市场表现。我们庄子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医药销售领域的同事盛康配资,对这种因地域标签带来的销售阻碍感受尤为深刻。
为了更好地促进产品销售,推动产业发展和壮大经济,我们想为“天下大一庄”起一个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时尚大气的新名字,比如“恒阳市”、“恒州市”或“恒山市”,大家觉得怎么样?
回顾历史,秦朝推行郡县制后,秦始皇攻占赵国,便设立了恒山郡,郡治所在东垣县,也就是现在石家庄市长安区的东古城一带。
到了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基本沿袭了秦朝的郡县设置。但为了避开汉文帝刘恒的名字讳,恒山郡被改称为常山郡,治理范围扩大,北至恒山(现今唐县与曲阳县交界的大茂山),南至逢山长谷一带。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盛康配资,将郡内真定县附近的四个县分设为真定国,常山郡的郡治则向西南迁至元氏县。
展开剩余70%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真定国重新并入常山郡,郡改名为常山国,郡治依旧设在元氏县。三国时期名扬天下的赵子龙口中提到的“常山”,便源自这里,和今天说自己是石家庄人一样自然。
西晋时期,常山郡在西南设立了乐平郡,东晋继续沿用,统辖县数减少至8个,但恒山(现今唐县、曲阳大茂山)仍然在境内,位于曲阳县西北。
南北朝及十六国时期,北朝各代大致保持了旧时郡治范围,北周时期更名为恒州。隋朝统一后,恢复恒山郡之名,辖下8个县,隋末时期治所又迁回真定(即现今正定县城)。
唐朝初期称为恒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称常山郡,十五年(756年)又更名为平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废除平山郡,重新设立恒州,后来为避唐穆宗讳,又改名镇州。五代十国期间则改回恒州,治所始终稳定在正定县城。
北宋时期升格为真定府,金、元、明、清各朝名称虽有府、路、府的变更,但雍正年间将真定改为正定,统辖范围变化不大,依然以正定县城为行政中心。
近百年来,随着铁路建设,原本获鹿县振头镇石家庄村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冀中南第一大城,城市名称沿用这一原点村名,其地位也取代了正定。
元朝与金朝时期,传统汉文化有所削弱,北岳恒山的地位亦随之降低。待明朝光复华北后,北岳恒山迁至现今的位置,原先的北岳恒山改名为大茂山。
为了恢复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考虑到历史上沿用时间最久的是“常山”,但现今浙江省有“常山县”,为避免混淆,并结合地理地形,石家庄位于历史恒山正南约110公里。依传统地理习惯,山南为阳,是否可命名为“恒阳市”?
有人担心“恒阳”发音与南岳衡山附近的“衡阳”过于接近,建议改为“石门市”,但这一名字现已有湖南省石门市使用。
根据大唐盛世时期对我庄的称谓“恒州”,现在又是盛世,再用“恒州市”也很合适。
或者借鉴秦汉早期“恒山郡”名称,改名为“恒山市”,与东北方向的“唐山”呼应,东南边的“衡水”山水相映,既有文化底蕴又显得时尚大气。
此次改名方案不仅继承了秦汉以来悠久的历史传统,遵循依山就势的城市命名习惯,还通过扩大地域视野提升了城市格局,赋予“天下大一庄”一个时尚、响亮且充满文化内涵的新身份,堪称形象塑造上的一次深刻革新。
发布于:天津市方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